從目前世界機電產品進出口貿易流向來看☁₪,絕大多數機電產品跨國流動貿易額☁₪,是在北美•││、歐洲和亞洲各國業已形成的區域貿易集團內部或跨區域貿易集團之間進行的◕✘₪·。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來看☁₪,機電產品貿易在一定程度上顯現了在地域分佈上的相對集中◕✘₪·。
目前歐洲•││、北美•││、亞洲及大洋洲各國機電產品出口佔世界機電產品出口貿易額的94%;上述地區機電產品進口占世界機電產品貿易額的85%◕✘₪·。由於世界機電產品發展主要依託歐洲•││、北美•││、亞洲機電產品貿易規模的擴大☁₪,因此☁₪,上述三個地區機電產品貿易增長速度☁₪,反映了整個世界機電產品貿易發展的全貌◕✘₪·。
高新技術機電產品貿易比重•││、增幅明顯
近10年來☁₪,以資訊科技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不僅加快了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而且也為一些發展中國家擺脫單純依靠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大力發展高新技術機電產品貿易提供了機遇◕✘₪·。世界範圍的產業結構調整促成了全球機電產品產銷格局發生新的變化◕✘₪·。美國•││、日本在高新技術機電產品出口年均增長速度和佔全部機電產品出口的比重發展最快☁₪,美國為28%•││、44%☁₪,日本則為32%•││、39%◕✘₪·。
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方式趨強
二戰以來☁₪,國際貿易變化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產業內貿易迅速增長☁₪,即不同國家同類產品之間的貿易量大大增加◕✘₪·。其原因是跨國公司為主體的機電產品生產全球化☁₪,加快了全球機電工業結構的 最佳化調整☁₪,改變了許多國家傳統的“進口初級產品—出口製成品”的貿易模式☁₪,出現了眾多同一產業既出口又進口的產業內貿易◕✘₪·。它不僅使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大大 增加☁₪,同時也使得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及發展中國家相互之間貿易不斷增加◕✘₪·。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蓬勃發展☁₪,使得越來越多機電產品的中間產品成為世界貿易 的主流◕✘₪·。
按照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規模經濟”貿易理論的觀點來分析☁₪,機電產品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特點☁₪,而高科技機電產品的投產需要大量的R&D(研究開發)☁₪,這種研究開發則要有很強的規模經濟來支撐◕✘₪·。跨國公司具有較大的生產規模☁₪,機電產品貿易在跨國公司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推動下☁₪,呈現出產業內貿易擴大的趨勢◕✘₪·。
世界機電產品貿易的衝突和摩擦加劇
作為推進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多邊貿易組織——WTO☁₪,雖然具備了比較完善的規則和約束各成員的貿易法規☁₪,作為其成員提供了參與國際競爭的共同標準☁₪,但是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在把各國經濟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同時☁₪,並未消除各國間的利益衝突☁₪,它使得各國的國家層面上和區域層面上的經濟競爭日趨激烈◕✘₪·。
尤其是在機電產品貿易方面☁₪,主要表現的貿易摩擦為₪·:一是各國廣泛使用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BarrierToTrade,簡稱TBT)☁₪,以保護人類健康和消費者安全為理由☁₪,對進口的機電產品設立了更為嚴格的技術性能標準和機電產品的品質標準☁₪,技術性貿易壁壘成為繼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行政措施)之後的新型貿易壁壘◕✘₪·。比如歐盟最早設定針對機電產品的嚴格技術性貿易壁壘☁₪,CE標誌是工業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通行證☁₪,從1996年1月1日起歐盟各國海關有權拒絕未貼CE標誌的產品入關◕✘₪·。美國則對電子產品進口設定了《控制放射性的健康與安全法》☁₪,對汽車制定《空氣淨化法》和《防汙染法》☁₪,不達標的產品將被拒之門外◕✘₪·。
日本則制定了名目繁多的技術法規和標準☁₪,對機電產品的限制是JIS規格☁₪,其中許多是高於國際標準☁₪,不達標就不能進入日本國內市場;二是加大對機電產品反傾銷行動的力度☁₪,造成大量機電產品反傾銷的使用率明顯增加;三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設定綠色貿易壁壘☁₪,以潔淨技術和潔淨產品能維護生態環境為由☁₪,制定相關的以環境保護為目的的貿易懲罰措施☁₪,如環境附加稅☁₪,以限制低質廉價機 電產品打進世界市場◕✘₪·。
涉及機電產品效能的條款還有☁₪,排汙量限制•││、可回收率•││、節能性等多方面☁₪,歐盟啟動ISO14000環境管理系統☁₪,要求進口產品從生產準備到製造•││、銷售•││、使用及最後處理階段都要達到環保標準;四是發達國家迫於石油價格波動☁₪,匯率變化及國內勞工組織壓力☁₪,把 機電產品貿易同勞工標準•││、社會福利等非貿易壁壘相掛鉤☁₪,針對發展中國家機電產品出口設定新的障礙◕✘₪·。如社會責任管理體系(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簡稱SA8000)是一種以保護勞動環境和條件•││、勞工權利等為主要內容的新興的管理標準體系◕✘₪·。其以加強社會責任管理為名☁₪,透過管理體系認證☁₪,把人權問題與貿易結合起來☁₪,最後達到貿易保護主義的目的◕✘₪·。